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资讯 >> 正文
赵伟国辞任董事长,中国芯片产业“紫光模式”宣告结束
发表时间:2018年4月9日 15:28 来源:创事记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不知业内看了上述作何感想?我们看到的是,“白手套”也好,“套利”者也罢,紫光给业内留下的印象对于之后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更让这种负面影响放大的是赵伟国的一系列口无遮拦的言论。例如赵伟国在接受中国台湾媒体专访时曾称,他一边“痛诉”中国台湾当局封闭IC产业入口,一边在访谈的最后留下一句:“其实台湾不是我们的投资重点,美国才是。”

正是这种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言论,导致了中美之间颇为敏感的芯片之争波澜再起。

例如2017年1月6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了《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领导地位》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芯片业已经对美国相关企业和国家按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成员包括英特尔和高通等芯片制造商的现任和前任首席执行官的委员会给出的建议是:阻止中国收购美方认为影响到其国家安全的所有半导体技术和芯片企业,限制中国对美芯片的行业投资、出口和采购,同时和其他国家联手,加强限制审查中国的海外芯片出口和投资。

而这些举措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的疯狂并购。当然我们这里并非说美国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禁忌是紫光一家所致,但作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国家队”,紫光的一言一行起到的作用是绝对不应被忽视的。

如果说上述美国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禁忌还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话,那么从商业的角度看,赵伟国的某些言论也让对方钻了空子。

例如在并购展讯,提及与联发科的竞争时,赵伟国曾有过霸气的表态:

“展讯可以不赚钱,联发科能不赚钱吗?因为我的资本比它强大,我每年可以赔钱,我可以一直赔……联发科会赔掉更多钱,它慢慢就受不了了。”

对此,Bernstein在报告中称,中国不走到主导市场的地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且没有一次没破坏行业的价值和经济机制,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撰文称,如果中国芯片巨头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从“成本文化转向创新文化”。而赵伟国通过其言论透露出的芯片竞争策略恰恰是业内所担心的不利于芯片产业创新和价值的体现。

自海外并购折戟之后,无奈的紫光将投资和并购的重点转向了国内市场和企业且低调了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长江存储的并购,最终改为197亿元对于长江存储51%股权的持有。

虽然紫光希望从闪存切入芯片产业,但鉴于现在全球3D NAND技术是由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英特尔、东芝所掌握使得紫光还在研究32 层堆叠 3D NAND Flash存储产品时,三星、东芝、海力士已经在64层技术上发力,这种投资的影响力已经不具备战略价值。

需要提醒业内注意的是,所谓三家目前在业内技术领先的闪存芯片厂商,其中有两家就是当初紫光竭力要并购的企业(海力士和美光),由此也证明了创新和技术是买不来的。而彼时的紫光也将自主创新放在了战略首位。

进入到今年,紫光基本上不再谈什么与芯片产业相关的并购策略,而是将业务重心转向了云计算,即在近日召开的Navigate 2018领航者峰会上,紫光集团发布“紫光云战略”,宣布投资120亿元,开始进军公有云市场。

不过,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2017年美国三大提供云服务的企业——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资本支出和资本租赁(capital lease)上共投入416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了33%,高于2016年23%的支出增幅。

其它公司的资本支出也遵循着类似的轨迹。2017年,加拿大皇家资本市场追踪的19家云服务商共投入638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22%。可见作为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的后来者,紫光能否真的在竞争激烈,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的公有云市场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依然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为关键的是,没有了芯片相关产业的支撑,未来紫光的资金会来自哪里?

[1]  [2]  [3]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5027068号】
Copyright © 2015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