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专访:英国《金融时报》集团CEO John Ridding
发表时间:2015年3月19日 23:05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麒麟

[摘要]3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集团(The Financial Times)CEO John Ridding来华,全媒派编辑对John Ridding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3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集团(The Financial Times)CEO John Ridding来华,全媒派编辑对John Ridding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在访谈中,John Ridding从多个维度,对《金融时报》集团竞争策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极为清晰且富有价值的回答,同时在FT中文网十周年前夕,对FT中文网的新团队和新计划进行披露。以下为访谈实录。(英国《金融时报》集体以下简称《金融时报》或FT。)

新终端与新形态:FT如何实践智能手表新闻

全媒派:或许我们可以从最近大热的苹果手表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您是否打算购入一只苹果手表?

John Ridding:我们对可穿戴设备非常期待,这里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事实上,尽管我已经有了一块智能手表,我个人对于新体验、新形式和新设备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所以我会尝试着再买一块用用。

全媒派:事实上,近期全球媒体都在谈论可穿戴设备对于媒体业的影响,包括《今日美国》在内的诸多媒体已经尝试利用智能手表推送新闻?《金融时报》是否有进军该市场的计划?

John Ridding:是的,我们也有这样的计划,并且已经在三星Galaxy的智能手表上尝试了。我们开发了一种叫做Fast FT的产品,采用一种短新闻的方式,并实时在这块小屏幕上更新。我自己也有这款手表,并一直在使用,这确实是一种阅读新闻有效率的方式。我们把内容与科技结合,文字就可以在屏幕上水平滚动播出。我们也注意到,在屏幕上阅读文字,你的理解会更深。所以我希望《金融时报》能够在形式和体验上的不断创新。

我们是一家有127年历史的媒体,这127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以纸媒的形式存在,但现在,《金融时报》和《金融时报》新闻报道可以在手机、PC、手表或其它设备上阅读。我们的愿景是:要呈现在让所有读者在他们愿意使用的设备上阅读我们的内容,实现跨平台、多渠道的战略。

这一战略确实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金融时报》向来以高质量的新闻和分析闻名,这些报道有时是长篇的新闻内容。所以问题来了,在小小的手表屏幕上你是否还能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我们认为完全可以。以我们目前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开发经验,即便是在相当小的屏幕上阅读短新闻,依然可以得到《金融时报》原汁原味的报道。因而我们非常看好通过这种全新方式,去服务我们的新读者群。

全媒派:用户的反馈如何?同样和您一样觉得非常便利吗?

John Ridding:是的,它确实很方便。上周FT旗下的《How To Spend It》杂志采访了苹果手表设计团队的灵魂人物Jony Ive,非常有趣的是他谈及了这个设计的本身和初衷,让我们想起腕表的设计起源。腕表原本是为飞行员发明的,驾驶飞机时,看腕表远比从口袋中拿出老式怀表方便的多,所以手表从一开始就是非常方便的媒介。那么,对于《金融时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新闻内容能够在屏幕上得到有效呈现。因此我们也在编辑策略上花了很多时间,在不同的设备上如何最好的呈现资讯,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或者PC端,都要实现最好的设计。

全媒派:那付费方面呢?《金融时报》如何向苹果手表用户收费?

John Ridding:我们目前采用跨平台的统一商业模型,它其实很简单,就是向订阅用户收费。少量内容是免费的,如果购买了订阅服务,你就能在任何平台上获取《金融时报》的全部内容。我认为,在不同设备上分别订阅内容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它很麻烦;而如果你订阅了《金融时报》,只需要一个账户,你就可以在PC端,在手机上,在平台电脑上或者手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上,任意阅读FT的内容。我们尽量让它变得简单,这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向读者收费,因为我们要生产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我们在全球范围拥有550名资深记者,这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我们要对内容收费。

青年用户与竞争对手:FT如何看待新注意力经济

全媒派:2014年,《金融时报》的订阅用户和总发行量均呈上升态势。但问题是,《金融时报》是否有考虑过吸引更多财经领域的青年读者?毕竟他们是未来媒介消费的主力。

John Ridding:是的,我们确实这样做了。2014年对《金融时报》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年,我们的订阅用户到达720,000人,这比我们过去的127年内任何一个时间都多,所以这确实是一个里程碑。我们的读者是全球商务人士,当然开发年轻读者对我们而言同样是非常有机会的,并且也是我们乐见的。一方面我们的新闻报道在社交媒体或者新设备,如手机、平板或者可穿戴设备上更加容易获取;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推出教育相关的项目。我们为商学院学生提供《金融时报》的新闻资讯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FT优质的内容和品牌与年轻受众连接在一起。我想新闻媒体是与社会高度相关的,它需要去培养一种阅读习惯——人们对品牌熟悉起来,从而形成品牌使用习惯。举一个例子,我们开发一款叫做“新闻线(News Line)”的新产品,提供给大学和商学院,让学生和教授可以交流并评论《金融时报》上的文章,并且与朋友和同事一起分享这些内容,围绕《金融时报》的文章激发一些演讲中或课堂上的讨论。这对我们而言就是非常理想的形式,也是获得年轻受众的一种好方式。

全媒派:近两年,包括BuzzFeed、Vice、Vox在内的“当红炸子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金融时报》是否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威胁?或者是否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

John Ridding:是的,正如你所说,巨大的读者正不断流向新媒体。我已经从事媒体工作27年了,但也想不起任何一个时候拥有如今天这样巨大的创新、投资体量,新参与者,我认为这太好了。你知道,5年前,每一个人都在讨论新闻业运营艰难的问题,许多的媒体也因此停刊。我认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竞争的增多。我们认为竞争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很享受竞争,我们周围出现了许多非常出色的产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有趣的交换观点和经验的方式。因而,我认为竞争是均衡而且良性的,我们对此感到很兴奋。

盈利模式与动力:FT的两大掘金引擎

全媒派:过去一年,在全球媒体业面临巨大盈利困境的情况下,《金融时报》凭借新广告模式和大数据在盈利方面仍然显示出了强劲的动力。那么,这两个新引擎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

John Ridding:没错,去年我们的利润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这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商业模式的转型我们已经努力了5年,如今,数字频道、付费订阅、会议业务,以及报纸业务都实现了广告之外的独立盈利。我们所有的业务去年都实现了巨大成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支撑我们业务发展的基础都将是用户数据。因为我们有一个订阅模型,我们拥有关于订阅用户的有效信息,包括他们是谁,他们的年龄、收入、职业,他们在读什么?他们阅读时间有多长?这对我们的业务而言意义重大。

首先,数据让我们能够更精准的提供广告服务,也让广告商更愿意在《金融时报》上投放广告;第二,它也助力了我们的产品开发,因为我们可以收集读者的意见,例如,他们想在《金融时报》上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是有市场的,什么样的内容是没有市场的。说到市场推广,我们对于如何投资自己的市场推广活动,如何通过分析市场营销活动、渠道的相关数据来增大我们的读者基数都有更好的见解。多年前我加入《金融时报》的时候,我们只有报纸,对于那些阅读我们报纸的受众是谁,阅读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太多的信息。但是,现在我们几乎掌握了所有的信息,我们也就能对自身业务作出更有效并更有洞见的决定。我想我们之所以对未来充满自信和乐观,就在于我们对于读者的了解。

全媒派:那么,新广告模式的机制和作用呢?(基于用户曝光时间的新型广告计算模型,以小时为单位售卖,CPH)

John Ridding:我认为广告业对传统点击量计数有很大的不满。有的点击只在主页上停留了半秒钟,这样的点击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参与行为,所以我在思考这种广告模式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也在努力寻找一种新方式,所以目前,我们根据时间和每小时的成本,开发出一套新措施。事实证明,这意义重大,读者和广告之间在这个页面上产生了交集,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更有效。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提升读者参与和互动的新策略。无论付费订阅或广告业务发展,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与读者之间建立深度联系,让他们花更多时间阅读我们的新闻报道。

创新与风险:FT编辑室改革成果与团队建设

全媒派:在2014年,《金融时报》宣布了有关编辑室改革的计划,说实话,这是一项极其全面的计划,从思维方式到机构组织,再到新闻生产流程。现在2015年的第一个季度结束了,编辑室的运营如何?

John Ridding:我们的编辑室一切发展良好。在这段期间,我们不断反思、转变。我认为如今要想在新媒体行业取得成功,你必须永不止步、不断思考。去年是成功的一年,是改变的一年。下一步做什么呢?我们正在思考下一阶段,如何管理内容产生的流程,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快地在线生产新闻,包括音频、视频、数据、图表和文本类的报道,所以这就是转变的阶段。我认为目前为止进展良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质报道,同样,我们也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生产新闻。

全媒派:过去一年,包括《纽约时报》在内,诸多媒体面临着裁员危机?《金融时报》存在这方面的潜在风险吗?

John Ridding:我们认真审视了商业模式,做了很多调整,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变革。我认为目前任何商业都需要不断思考与转变。而FT目前财务状况良好,能够迅速应对危机。我近期认识到,在新闻业中,我们不仅要改变,而且要快速改变,所以我坚信我们始终要不断思考,敢于改进。

移动与视频FT如何布局两大关键领域

全媒派:2014,移动是FT增长最为迅速的渠道,并且驱动了超过一半的流量。腾讯网也在移动流量方面显示出这一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移动收入鸿沟”,指的是巨大移动流量与收入之间的严重不平衡。FT是否也面临该问题?

John Ridding:你说得很对。移动端的增长是非同寻常的,即使是在5年以前,也不会有人会想到移动端会发展得如此迅猛。对以广告收入为主营业务的媒体来说,虽然移动端流量巨大,但收入情况确不理想。可对于FT来说,这是一大机遇,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基于用户付费订阅。通过便捷的移动设备,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世界各处的读者,转化为我们的订阅用户。以前的印刷时代,我们有很多的印刷厂,成本高昂而且难以营利,但是现在就不需要这些了。基于订阅模式,我们仅通过移动端就能关联读者。我们也无需考虑收入差距,因为不论是在PC端还是移动端,订阅费用都是一样的。

全媒派:除了移动,视频也是近两年媒体业的重要关键词,FT在视频领域如何布局?

John Ridding: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视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内容呈现形式,FT也做了很多高端人物访谈,深度分析评论,能够持续吸引读者访问。对我们来说,视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观察整个产业时,我们发现,读者其实很喜欢视频。

FT中文网10周年:有关中国的信心与期待

全媒派:您此前担任FT在亚洲地区的编辑和发行人,因此对亚洲地区非常了解。而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极其迅猛,微信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生态颠覆传统行业。2015,如果让你重新审视中国媒体市场,你认为这个市场释放哪些信号?

John Ridding: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FT中文网有230万注册用户,年同比增长10%,他们非常忠实与活跃。我们认为这也说明,在中国,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机会良多。随着中国科技创新革命的步伐不断加速,对于FT这样一个提供新闻与服务的产品来讲,这个市场更令人充满期待。

全媒派:今年年初,FT中文网宣布任命王丰为新总编辑,并和张延带领的商业化团队并肩合作。你如何看待这对新组合?

John Ridding:FT中文网已经十岁了,我很高兴看到这些年里他的进步,张力奋先生和张延女士带领的团队十分出色,而我们也十分欢迎新任总编辑王丰的到来。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持续性。我们的团队目标明确,我们有忠实读者群,他们对高质量全球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这正是我们能带给中国的。我们都在期待着FT中文网下一个十年的健康成长。

全媒派:您如何评价张力奋在FT中文网的这十年?

John Ridding:棒极了!张力奋先生、现居美国的Ien Cheng,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从一开始就在一起工作,并创建了FT中文网。我始终记得最开始的艰难时光,如何保证翻译质量、如何建立团队……但是我不得不说,力奋团队的工作成果让我们所有人为之骄傲。我对此感到很高兴。

全媒派:新团队会给FT中文网带来一些新的发展策略吗?

John Ridding:我们不断追寻新业务模式,其中比较成功的就是会议活动,FT中文网经常举办各种论坛、会议、读者活动,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还有让我们为之喜悦的是我们不断推出新的应用程序,并在新渠道上推送FT中文网的资讯。

全媒派:腾讯网在全球拥有8亿用户,并拥有多个强势渠道,腾讯网也希望在日后与金融时报集团建立起长期合作。

John Ridding:腾讯是一个大型的成功互联网公司。数字媒体的变化来得很快,你们一定是做出了及时反应才如此成功。腾讯发展十分迅速,而且极具创造力,祝贺你们!

我认为未来新媒体方向之一不仅是单纯的简单合作,更多是互补型合作。首先,你得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必须深刻理解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其次,要与技术或读者资源互补型的公司合作。所以,我认为未来媒体之间会有很多的互补型战略合作。

高层访谈
用友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全面数智商业创新时代到来
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认为,随着AI成为全球IT技术与产业创新的中心,商业创新也进入全面数..
华为汪涛:深耕价值客户、商业和分销三类市场
5月8日,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企业BG..
观点态度
12岁即显现商业头脑 IT巨头公司戴尔的发展简史
从1984成立到今天,戴尔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电脑、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和网络设备厂商。
5G毫米波网速优势显现,少了高速路的5G不完整
随着5G网络目前在全球各地的开通,5G毫米波在峰值速率上已经展现出了巨大优势。同时,工信部在..
移动互联
手机
智能设备
汽车科技
通信
IT
家电
办公打印
企业
滚动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8031908号-1
Copyright © 2020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