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先行者瀛海威的失败 是因为张树新的理想主义?
发表时间:2014年4月21日 11:57 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导语:

4月6日中午,我来到位于魏公村路口东南的瀛海威科教馆旧址。现在,这里是一家名叫“刘家香”的浙江菜馆,于2005年开业。前台的女店员从没听说过这里曾有个瀛海威科教馆。她只知道在餐馆开业前,这里是个邮局——张树新自己也未曾料想,瀛海威科教馆的地盘竟一度被与自己有错综关系的邮电部系统所占据。与现在进出这里的食客相似的是,十多年前光顾这里的人同样饥肠辘辘,不过他们当年寻求的是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上网体验。

1997年,《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第一次访华,获得尼氏22万美元投资的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趁机火了一把。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次活动的所有费用都由张树新承担。这是一次官方研讨会,当时在国务院信息办任职的高红冰参与了活动联系和安排。张树新认为这类活动办成了,是一个官方认可互联网的信号。

同年夏天,当瀛海威陷入资本链危局时,张树新还专门劝说杨元庆在卖电脑时装上调制解调器,把联想“1+1”做成联想“1+NET”,结果杨元庆不理解,他反问张树新:“我卖电脑就卖电脑,为什么还要装网络呢?”

当天,张树新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当时她与瀛海威遭遇的窘境:“我们本来是要卖面包的,后来我们要从种麦子做起。而卖面包的利润却无法负担种麦子的成本。”

1998年6月,张树新还没能亲手完成她为中国互联网设计的Demo,就离开了自己一手缔造的瀛海威,并任由时间的洪流将她缔造的那个互联网世界的最初雏形冲毁,而后来的互联网企业家更像是受了上帝怜悯进入诺亚方舟的那批人,终于踩着这位“垫脚石”女士的肩膀创造了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世界。

中国互联网由信息控制与政治控制驱动

“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是畸形的。”张树新并不赞成凯文·凯利的互联网自我生长论。她认为,与美国互联网是硅谷和华尔街的双城记,主要由技术和资本共同驱动不同,中国互联网还是政治控制和信息控制驱动的。

她向我解释控制如何驱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控制的地方就有反作用力,就有突破控制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进而就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互联网的趋势也印证了张树新的观察:与“微博”的流行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对真实信息的饥渴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引发热潮的背景之一则是国家垄断下的银行系统服务不周、效率低下。在张树新看来,中国互联网的畸形在于,在公民社会等很多东西还没有发展转化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互联网,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 15世纪的东西,又可以看到21世纪的东西。

她说:“中国的社会形态是1688年英国《大宪章》颁布前的那一套,而互联网技术又是与世界同步的。你看,马航事件发生的第一天中国人就通过互联网知道信息。”

张树新第一次触碰政治是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这次经历并不愉快。“灰烬”构成了她对“政治”的最初印象,1978年,她目睹了父亲的平反经过。

不喜欢与政治打交道但又不断遭遇政治,这使张树新由童年对政治的害怕走向成年时处理政治的老到、熟练。作为将互联网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她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向各级政府人员说明互联网的好处,打消他们对互联网的疑虑。她还记得在瀛海威时,她曾参加过一次有新闻办、邮电部、公安部等部门参与的会议。会议讨论的重点是网上卖东西要不要交税,网上发表不当言论,瀛海威要不要负责。张树新告诉我,互联网论坛里的“文责自负”就是她最先创立的。

[1]  [2]  [3]  [4]  [5]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