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纸”变迷局:裱糊式自救
发表时间:2014年5月19日 11:55 来源:艾瑞网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近日有两件事的发生再次将纸媒生存的话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第一件事是北京《竞报》和上海《天天新报》相继于4月底选择休刊,这是继去年底《新闻晚报》等停刊后,纸媒这个初夏又面临的一场寒冬;

第二件事是,5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纸”不求变,报何以存》的文章,具有舆论风向标意义的党报的发声更加坚定地定调传统媒体未来的转型。

如果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你可以认为第二件事是基于第一件事现象后的理性反思,但我更愿意相信,倘若不按照《人民日报》关于传媒行业的分析总结,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的休刊也许只是一个序曲……

受众之于媒介的“观念水位”

从表面上,纸媒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两种媒体介质的战争,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载体之战,但从新媒体的本质而言,其适应了受众信息终端移动化、媒体使用时间碎片化的大趋势变化。

刘瑜曾在同名著作中阐述了一个关于“观念水位”的概念:“政治制度的变革缘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根植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用在媒体上,笔者的观察心得也在于——这些年,受众对于媒体变革观念的“水位”在日益升高。

从受众的视角上看,已有这么几个市场假设前提发生了变化:

1.从“书籍文化”到“屏幕文化”。在1440年古腾堡发明印刷机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得益于书籍、报刊等印刷物带来的精神养分。而如今却俨然构成了一个多屏互动的时代。尤其是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进化革命中,其带来的颠覆性在于其将传统意义上手机用来“听”的功能升级到“看”的功能。受众已“潜移默化”地将屏幕文化视作现时一切文化形式的主宰者。

2.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短新闻”的迅速普及正是源于受众的此点变化。在信息来源单一匮乏之时,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必须首先要强调5W要素的全面、以及所谓的“倒金字塔”模式,以此来保证向受众普及新闻事实的完整性。而如今几乎是信息噪声泛滥的年代,受众俨然需要的不再是“是什么的”翔实信息,而是短而快的“发生了什么”的信息。

这意味着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必须推倒重来。

3.从“要读”到“在读”。张瑞敏2014年互联网创新大会上发言称,“移动互联网时代,和PC互联网不一样。消费者不是‘去购物’,而是‘在购物’”。用在新媒介时代的受众身上,他们不是“要读”,而是追求新闻的“阅后即焚”的快速阅读模式,希望时时保持“在读”的便捷式在线状态。

如果说Web1.0 时代的要形式是超链接,那么如今的一个趋向性方向便是移动互联网代表的流,不同的信息流、新闻流作为数字生活的一部分,互相交织,让受众在媒介环境随时随地都在线,保持“在读”、“在看”状态。

这三个变化直接影响的结果就是,传统纸媒作为阅读入口的优势正在被剥夺。“纸”何以变?是时候该有个新媒体平台了。

所谓的突破口:凌博微步?

那么,传统纸媒的突破口在哪里?大多数常规的操作手段无非是,迅速抢占微博、微信或开发新闻APP等所谓的“凌博微步”式手段。这只是最肤浅的为适应传播介质所作的表现形式方面的改变。在笔者看来,是一种裱糊匠式的修修补补之举,如果仅仅依赖这样的自救方式无疑仍然不具竞争力,其不过是“寒号鸟”式的得过且过之举,无法走长久。默多克2011年推出了ipad的报纸,2012年宣布关闭便深刻证明了这一点。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