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谁说上海公司没有狼性?饿了么独立成长的秘密
发表时间:2016年8月9日 12:40 来源:新科技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第二,从单个餐厅看,食品外卖存在一定的天花板。

在邓超这种传统餐厅老板的视角看,食品外卖对餐厅的价值有限,因为食品外卖的订单高峰期同样也是餐厅的高峰期,餐厅的实际产能并没有得到变革和释放。也就是说,食品外卖突破的限制是空间,但不是时间。要承认食品外卖给餐厅效率带来极大优化,但其天花板是肉眼可以看得到的。

反过来说,做食品外卖平台的企业一端服务的对象是客户,另一端服务的对象是餐厅。要提升自己价值和盈利空间的重要条件,是能够给餐厅提供价值。

▌增量

从张旭豪的角度看,邓超的观点是典型的传统品牌餐厅的看法。这些餐厅由于地理位置、品牌优势,客源相对稳定,流程也是为堂食服务。自然对外卖O2O积极性有限。但那些生存和盈利不是很突出的中小型餐厅,为了生存和盈利,就会积极调整流程和改善宣传思路,提高效率,促进标准化。

但这样的解释仍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一个餐厅而言,O2O或许决定营业额下限,但厨师的产能会决定上限。外卖的本质还是提高效率挖潜,并不是制造增量。同时,由于竞争对手的加剧,只靠这个业务很难实现对餐厅的“控制”,你必须通过提高你对餐厅的价值来提升餐厅依赖你的程度。

这背后可以提炼出一个共性问题:如何为食物外卖这门看得到天花板的生意寻找增量。

从这个命题可以看出不同创业的增长逻辑:如今说到饿了么,业界喜欢拿其和美团相比,诚然,两家在部分业务领域有交际和碰撞,而且厮杀很凶。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美团如今的主营业务还是团购,除了食物到家外,还有到店、电影、酒店等战线,美团有点想做物理世界的腾讯,格局很大,烧钱很凶。

张旭豪对自己的生意逻辑是这么解释的:当我们发现餐厅电话接单很繁琐,是个痛点时,我们为餐厅开发出订单管理系统。当我们发现餐厅无法享受饿了么订单管理系统的服务,是因为物流能力不足时,我们又做了即时配送平台。当我们发现餐厅的食材采购流程复杂、损耗大、成本高时,我们又做了供应链平台。我们给整个行业提供的是基础服务,服务的种类是随着商户的需求、我们的能力自然延伸的,也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张旭豪总结:饿了么一直强调专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仔细看饿了么的发展轨迹,张旭豪强调为整个行业提供基础服务的说法并没有错:从电话订单到互联网订单数据管理是围绕餐厅做的信息化改造;打造及时配送平台是对餐厅服务半径的物理改造。这和美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逻辑:前者要打造流量帝国;饿了么更像是每一个餐厅的“水电煤”。他们唯一的共同逻辑是:单一服务品类无法实际达成对一个餐厅的“控制”,你要么通过某种意义上的“交叉补贴”提升你对餐厅的价值;要么围绕餐厅的每一个痛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2015年8月14日,张旭豪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链接:“买靠谱食材,上有菜平台。”这被认为是饿了么“有菜”食材采购B2B平台上线的非官方小范围预告。有菜为蔬菜批发商和餐厅提供交易平台,当然基于饿了么如今积累的物流能力——截止到10月数据,饿了么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等25个一二线城市覆盖有300多个配送站点,并与30000多家品牌餐厅展开合作,专职配送员超过6000人。仅开放配送平台的签约第三方配送团队已突破1000支,配送服务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日峰值配送订单已突破80万单。饿了么“蜂鸟众包骑手召集令”已于 11月初正式上线,“全民配送”正式进入实践运营阶段,饿了么的物流体系也会承担批发够买的配送任务。

有菜已接入NAPOS。这是典型的饿了么寻找增量的逻辑:基于某一项或者某两项成熟的核心能力,藉此延伸围绕“客户”需求延伸新的业务和服务,而能力和业务可以在信息世界和物流世界两个层面行成一个整体,构成所谓的生态竞争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如今的饿了么其实更接近一家B2B企业,尽管它和大众消费距离如今之近。

[1]  [2]  [3]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5027068号】
Copyright © 2015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