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IT >> 正文
《三体》获奖:碎片文化翻译需求不容忽视
发表时间:2015年8月31日 10:47 来源:新科技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近日,美籍华裔作家刘宇坤翻译的《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一时间,人们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关注热度也随之升温。

而与《三体》获奖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则《非遗美食无英文名 老外看展全靠猜》的新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原来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各地展览,美食摊位虽不时有“老外”流连,但是因为这些美食没有标准的英文名,而背后又有传统技艺及文化,文化差异导致外国友人只能靠猜测获得一知半解,非遗美食遇到了“老外求解释,传承人会做不会说”的难题。

不容置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文化走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是除了传统出版、影视机构的大部头作品之外,碎片文化信息,诸如美食、故事、评论和图片,是不是也不能忽视?

例如,许多外国人未必读过莫言的作品,却可能关注过他的演讲和“语录”,希望知道他和当代作家之间的关系;许多外国人人未必熟知《西游记》,却对西游记的管理学理念颇感兴趣;许多外国人未必能啃完全部中国历史,却对道听途说的中国历史传奇人物津津乐道;还有许多人从未来过中国,却希望通过网站查询到中国各地博物馆的藏品、考古成果、艺术家的代表作……诸如此类不完整、不系统,近乎碎片化的文化信息翻译需求,恰恰很少得到中国对此文化译介扶持体系的关注和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走向移动互联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日益普及,机器翻译、云翻译等新技术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跨文化翻译似乎已不再是一个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技能。每当一部新电影出炉,就会有一大批“粉丝”热情地参与志愿翻译并热烈争论其译法好坏;原本许多高大上的外文词汇现在也有了更“接地气”的民间“译法”,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许多作品在通过官方途径“定稿”之前,无数通晓外语的热心人早已兴奋地拿起译笔、手机、电脑,开始了主动的跨语言翻译与传播工作。

业界大型翻译企业似乎已洞穿了这一现象,开始注重多元化、碎片化信息的翻译处理,并把能够处理这种碎片化需求的翻译爱好者集结在了一起。传神语联网就是其中一例。

据悉,传神语联网打造了一款移动端应用,名为“译客传说”。译客传说聚集了大量语言爱好者和专业译员,这些人已经超脱了传统的以语言为生的阶段,正在把语言能力变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愉悦地“工作”着。也正因这股力量,部分碎片话的翻译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轻松便利,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译客传说为这些语言爱好者和专业译员提供了一个乐园,让他们一起快乐地做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移动互联时代,重视传统出版、大部头经典文化输出的同时,碎片化的需求也理应受到重视。但是两者之间的缝隙,不仅需要企业提供平台,可能还需要通过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与翻译扶持机制、大胆创新理念才能填补。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5027068号】
Copyright © 2015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